最近教育部弄了一批台語推薦用字,
當然,又引發了一些爭論啦。

這些跟我沒什麼關係。
不過,一時好奇,上教育部網站看看,
覺得其實這次的考訂還蠻有根據的;
以下是我知道的幾個例子。


1.枵(ㄒ一ㄠ)。
餓之意,唸iau。
《新唐書‧陳子昂傳》:
「士已枵飢」。
「枵」本來就有「餓」的意思;
現在成語亦有「枵腹從公」。

2.攲(ㄑㄧ)。
傾斜、歪斜之意,唸khi。
其實「攲」通「欹」,
《荀子‧宥坐》:
「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,有欹器焉,孔子問於守廟者曰:『此為何器?』守廟者曰:『此蓋為宥坐之器。』孔子曰:『吾聞宥坐之器者,虛則欹,中則正,滿則覆。』」
「欹器」是底部尖的容器,放了會傾斜倒下,
故以攲為名。

3.行。
走,走路之意,唸khann。
《論語‧述而》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」
古漢語中「行」是現代「走」之意,
古漢語中「走」則相當於現代的「跑」。
這種上古語特徵只有在台語等少數語言中保留下來。

4.捋(ㄌㄜˋ)。
梳、撫之意,唸luah。
《樂府詩集‧相和歌詞‧陌上桑》:「行者見羅敷,下擔捋髭鬚;少年見羅敷,脫帽著帩頭。」
「捋髭鬚」就是摸鬍鬚,所以梳頭髮也是用「捋」。

5.新婦。
媳婦之意,唸sin-pu。
《世說新語‧賢媛》:「新婦所乏唯容爾。然士有百行,君有幾?」
此處的新婦也就是媳婦。

6.媠(嫷ㄊㄨㄛˇ)。
美貌之意,唸sui。
《列子‧楊朱》:「穆之後庭比房數十,皆擇稚齒婑嫷者以盈之。」
「婑嫷」都是美貌之意。
現在都寫成「水」,本字應該是這個字。

6.箸。
筷子,念ti。
《晉書‧何曾傳》:「食日萬錢,猶曰無下箸處。」
箸就是筷子,現代筷子的說法則是後起的。

7.才調。
本事、能力之意,唸tsai-tiau。
《晉書‧王接傳》:「王接才調秀出,見賞知音,惜其夭枉,未申驥足,嗟夫!」
才調秀出也就是才能出眾。

8.走。
跑之意,唸tsau。
《孟子‧梁惠王上》:「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」
走與行的區別前文已經說明。

9.濟。
多之意,唸tse。
《詩經‧大雅‧文王》:「濟濟多士,文王以寧。」
濟濟是多的意思。
今成語亦有「人才濟濟」。

10.青盲。
失明之意,唸tshenn-mi。
《後漢書‧李業傳》:
「公孫述連徵命,待以高位,皆託青盲以避世難。」
青盲也就是眼睛失明。

11.倩,
聘請之意,唸tshiann。
《三國志‧曹植傳》:
「太祖嘗視其文,謂植曰:『汝倩人邪?』植跪曰:『言出為論,下筆成章,顧當面試,柰何倩人?』」
曹操以為曹植找人代筆,此「倩人」之所指。

12.喙。
嘴之意,唸tshui。
《莊子‧徐無鬼》:「丘也聞不言之言矣,未之嘗言,於此乎言之。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,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。丘願有喙三尺。」
孔子希望自己嘴長三尺,乃能言之意。
這一條我大學上「聲韻學」時聽楊秀芳老師說過,
特別有感觸。
後來喙變成專指鳥嘴之詞。


13.晏。
晚、遲之意,唸uann。
《古小說鉤沉‧殷芸小說》:「吾曾一朝科頭,三晨晏起。今天怒猥集,過必在此。」
晏起就是晚起。


所以其實這些推薦字有些道理。
一般人覺得難,可能是因為太過「文言」吧?
畢竟能知道這些人的恐怕很少。
但這就是台語的特色啊,它保留許多古漢語的特徵,
無論是語彙或語音皆然,比北京語「純正」得多。
難?反正學了就會嘛!

我倒覺得,反對者不必那麼激動,
你們不是最討厭老杜搞去中國化嗎?
現在搞這種文言的東西不正中你等下懷?
否則哪一天杜老爺抓狂,廢漢字全面使用羅馬拼音,
你就後悔莫及了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bo 的頭像
    rubo

    rubo's blog2 2006.6.4~2013.9.2~2023.5.1~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