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改考卷的空隙中偷讀《安靜,就是力量》,

免不了又是感歎、感歎。

這個世界真的是太誇張了。

 

2章說到「魅力領袖的迷思哈佛商學院」,

此地號稱「外向者(外傾人格)的精神首都」。

他們自己說

 

「這所學校專屬外向的學生,

你的成績、社會地位全都依靠外向性格來成就。

這裡的標準就是這樣。

你身邊的人都勇於表達意見,積極融入群體,

到處交際應酬。」

 

所以,他們的做法就是鼓勵這種傾向

 

「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必須輪流發表意見,

學生成績的一半,以及他們大部分的自我形象,

都來自於課堂上的發言。」

 

看到這邊,我終於了解,

為什麼台灣的大學也要求這一套了;

就算根本沒有必要,

也要讓學生做個什麼分組作業或課堂報告。

這一切都是這種外向教育的迷思在搞鬼。

 

不止如此

 

「在哈佛商學院,社交就像是極限運動。

哈佛商學院的學生一天到晚往外跑。

如果哪天晚上你沒跟著出去社交,

第二天大家馬上會問:『你昨晚上哪去了?』

所以我每天晚上都得出門,

感覺像是上班一樣。

 

原來如此

難怪有那麼多人認為出國去讀名校,

目標就是要建立人脈,

至於學問,根本不重要。

總之,又是外傾思維啊。

 

看到這些,我的想法是

還好我活在一個不那麼外傾的國家、

在不太外傾的學門討生活。

要過那種日子

典型的外傾型的膚淺。

 

××××××

 

說來最可悲的,就是這種教育理念,

已經侵蝕到我們的世界了,

即使再怎麼不願意。

 

書中引述哈佛某教務長的看法,

認為招生應該偏好「健康外向型」的學生,

拒收「敏感又神經質」或「過度聰明」的學生。

某校長則說

 

「公司喜歡合群又活潑的人,所以我們覺得,

理想學生的課業分數只要80~85分,

不過要從事很多課外活動;

很聰明但很內向的學生沒什麼用處。」

 

所以,我們的大學推甄也變這樣了。

備審資料送來,厚厚一本,

絕大多數都是各種活動獎狀、課外活動證明,

為什麼因為教育部喜好這一味。

聽說現在還要志工證明了。

這不就是上述那種教育觀的產物

 

但每次看備審資料,那些我都直接跳過不看。

因為,

參加課外活動、擔任志工,

到底跟念中文系有什麼關係

參加很多活動,

文批會念比較好嗎聲韻學會考比較好嗎

 

所以說來感慨。

這是一個越來越外傾的時代,這也就算了。

但是至少有些領域、有些學門,

並不需要外傾的特質;

相反地,而是更適合徹底內傾的人,

文學、哲學、藝術就是如此。

正如我們的研究,

就是一個人關起門來閱讀、沉思啊,

訓練交際應酬要幹嘛?

 

可是,

就算是這樣,我們的學門,

也必須服從那些普世的外傾規則了,

因為掌權的、說話大聲的,

是那些外傾的、

把學生當交際花訓練的學門。

 

說到這裡,

又想起幾年前看到的一則大陸新聞:

據說某地中學,

叫女學生下海坐檯,美其名為實習。

事情揭露之後,

校長還振振有詞地說:

這是為了提早適應「市場」。

 

我真的好奇,

大學會不會真有淪落到「市場」化的那一天。

希望我在那之前就中大樂透退休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bo 的頭像
    rubo

    rubo's blog2 2006.6.4~2013.9.2~2023.5.1~

    ru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